首页 欧亚古董兵器 土耳其古兵器 查看内容
鄂图曼帝国的辉煌15世纪以降土耳其长短刀简介
2015-5-19 01:41  查看: 655
鄂图曼帝国的辉煌―15世纪以降土耳其长短刀简介

——周住尊(酋长)

引言

  十五世纪上半叶蒙古人的军事力量全面撤退,整个亚洲大陆进入政治版块重组的时代。在东方,汉民族击退了元朝,重建汉人帝国—明王朝;在亚洲中部,产生了富丽堂皇的印度蒙兀儿(Mughal)帝国;向西则是波斯民族的复兴,萨法维(Safavid)王朝的建立。然而影响世界最重要的,则是发生在小亚细亚的故事,基督教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

突厥的兴起:
  突厥人是中北亚游牧民族的后起之秀,其早期与中国隋唐王朝发展息息相关,中晚期的突厥后裔,则渐次主宰了整个伊斯兰历史后半期的政治及军事权力重心。随着长时间的民族征战与随后发生的民族融合,却使今日突厥直系的土耳其面貌起了相当的变化。

  土耳其人(Türk)这个字,其实与我们从历史上所知道的突厥是同样第一个字,只是音译的差别。根据我国历史的记载「突厥是匈奴的别种,是隋、唐时期北方最强的民族…。南北朝后期势渐强大,其酋长自称可汗…,领土东至辽东,西迄里海。」「隋建国后,突厥因袭南北朝期间之习,需索无度。文帝出兵打败突厥,并用远交近攻之策,离间东、西二部的可汗,突厥乃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二部。」

  「唐高祖太原起兵之初,也曾称臣求援,得其骑兵之助…。西元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开始命李靖等将军率大军十万,六路北征,大胜;西北君长向太宗上「天可汗」称号。西突厥在六至七世纪期间称霸中亚…,西元657年苏定方大破其众…,唐朝疆域乃西接波斯帝国,西域中亚诸国乃尽皆臣服,唐朝于其地设安西都护府。 」

  过去突厥人并未大量使用文字,关于其本身部族历史的记载多参照中国的史书,至今各国的成果已大致有了共同的论断。突厥各部族过去几千年来多散布在中北亚一带的草原,以游牧的方式为其生活的主要型态,间以狩猎及劫掠以支持其生活所需。为唐朝击溃后,东突厥渐次内附于中国,对汉民族的体格特征应有一定的影响,譬如我们周遭的朋友们也常见有卷发、高鼻、深目、多须髯的人等等。西突厥虽屡败于唐朝,其民族却不曾消失,只是与大部份其他游牧民族一样,部份依然留居于原地。部分的部族则分为多股向不同的方向迁移,在时间的持续上则长达数百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塞尔柱人及奥斯曼人。

游牧王朝的狂飙:
  一波波的北亚游牧民族不断地在农业及绿洲文明的历史中出现,他们多半兴起于中亚,随即向西或向东方扩张,塞尔柱土耳其王朝的出现使这峰峰相连的浪潮,首度达到了最高峰。
  最早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是塞尔柱人。 1037年,塞尔柱突厥王朝(Seljuk)在波斯与中亚交界处的梅夫(Merv)建国, 1055年进攻巴格达,获得当时伊斯兰的宗教领袖哈里发授与苏丹(Sultan,掌权者)的称号,再向西压迫东罗马帝国的势力,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无法抵挡,不得已乃向拉丁民族的罗马天主教廷求援。 1095年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蒙(Clémont)的宗教会议中,呼吁当时欧洲各王国共同收复基督教圣地─耶路萨冷,正式宣布发动圣战的十字军东征。尽管在十字军不断的出击下,塞尔柱人却仍然成功地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建立了塞尔柱帝国,东罗马帝国不断节节败退,最后就只能守住帝国京畿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领土了。有趣的是塞尔柱帝国的真正敌手,则是同样来自北亚大草原,并令所有民族胆战心惊的蒙古铁骑,数战之下整个帝国几乎为之覆灭,只有等待后起者的奥斯曼突厥族来收拾残局了。

东罗马帝国丧钟的敲响者:
  西罗马帝国在西元472年为日耳曼蛮族灭亡后,希腊及罗马所创造的上古文明,就一直有赖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保护维持,其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塞尔柱人虽打得帝国无力招架,仍能凭恃首都的天险及完美的工事,抵挡于一时。但当另外一支突厥部族在东小亚细亚兴起之际,这个基督教帝国的丧钟似乎也在遥远之处响起。
  关于奥斯曼突厥族的起源,传说的意味颇为浓厚。西元1299年,一支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大军遭遇了勇悍的蒙古部队,双方骑兵在几经冲锋交战后,塞尔柱人渐感不支即将溃散,此时一旁的山谷间,出现了一支仅仅499名的骑兵部队,他们反常地非但未加入即将战胜的一方,反而协助塞尔柱人击退了蒙古骑兵。塞尔柱人问起他们首领的名字,回答说: 奥斯曼(Osman)。他就是后来建立了的横跨欧、亚、非三洲,并主宰四分之三的地中海霸强长达数百年之久,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始祖。我们通常称的鄂图曼,是欧洲人对奥斯曼发音时的转音或讹误。这种情形在各国交流时是常有发生的事,但时至今日土耳其语是仍以奥斯曼帝国(Osmanli)称呼之。
  十五世纪初页,鄂图曼帝国已将属于东罗马帝国领土的欧洲部分,包括今天的东欧及希腊等地全部征服,剩下的就是摘取最后的果实─君士坦丁堡了。西元1452年,终于在苏丹麦何麦德二世(Mehmed II)组建的新军(英文拼为Janissary,土耳其文则为Yeniçeri)强攻之下,击破了君士坦丁堡四周高耸的城墙,挥军进入这座基督教世界的千年古都。苏丹原本承诺士兵,城破之日将给他们三天的劫掠时间,但当他进入这美丽壮观的城市时,不到一天就改变了主意,同时决定定都于此并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堡(Istanbul)。
  鄂图曼帝国之后依然持续地扩张着,1516年谢利姆一世(Selim I)击败了统治埃及以及叙利亚的马木留克王朝,从此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归于鄂图曼帝国的掌握中。继任者则是历史上著名的苏莱曼大帝(Suleyman the Great),他向东击败波斯帝国,取得了伊拉克;向西打败了威尼斯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控制了整个地中海的海权及北非的领土;此时的鄂图曼帝国已达到了其势力最鼎盛的阶段,疆域东起波斯湾及伊拉克部分,西迄东欧的奥地利边境及整个巴尔干半岛,南达北非沿岸及阿拉伯半岛,北至里海及黑海一线。同样地,苏莱曼大帝时代艺术及文化的恢弘成就也达到前所未见的程度;比如说去到伊斯坦堡,见到了那拥有六根叫拜石柱的蓝色清真寺,就是当时建筑大师席南( Sinan)的作品,那是伊斯坦堡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近东病夫的挑战与回应:
  长时间的胜利之势,让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渐处于麻木不觉的程度,连不远处波涛壮阔西方的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都茫然无知。又是要等到充满敌意的西风兵临城下之际,才了解到自己已成了「近东病夫」。
  鄂图曼帝国的国力在十七世纪开始走下坡,到了十八世纪初,帝国最大敌人是刚维新不久且企图心强烈的俄国沙皇。面对帝俄发动一连串争夺黑海主导权,鄂图曼帝国此时虽还能有效抵抗,却仍被俄国取得大片的领土及利权。十八世纪末,更是鄂图曼帝国灾难的开始,当人们发现只是欧洲某一个国家—法国,派出几万名的少量部队就可进攻其帝国重要的直属领土,而鄂图曼帝国却无力规复;更糟糕的是,英国认为拿破仑的埃及攻略,主要的目的系针对印度的争夺,因此出兵赶走了拿破仑。于是大家都看到了,鄂图曼帝国领土中主权问题的解决,又是单一的欧洲国家以少量的部队,赶走另一个国家的占领,这下子鄂图曼帝国的问题可真的严重了。十九世纪成了鄂图曼帝国的梦餍时期,「近东病夫」也成了土耳其的代名词。
  鄂图曼帝国本身如何因应这些一连串的屈辱与挑战呢?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只需将中国的反应模式套用在土耳其人身上,再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感换成土耳其对伊斯兰文明的信念就可以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帝国数百年来的领土内,在新兴的民族主义观念刺激下纷纷要求独立,帝国内部原以伊斯兰文明的教化所结合的和谐与宽容,至此遂不复存在,到处烽火连天血染四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及新进独立的希腊,已准备瓜分鄂图曼帝国;幸赖出身于现代化军队环境中的凯末尔将军,带领着土耳其人从几次重大胜利中重新站了起来,驱除了外敌也认清时代潮流的发展,1927年废除帝制改建为民主共和国,并宣布放弃所有非突厥人的鄂图曼帝国领土,剩下的就是今天的土耳其。

土耳其的兵器——
  土耳其疆域宽广、历史悠久,帝国统治下又有着各式各样的民族,实际上很难非常清楚的定义哪种兵器属于或不属于土耳其的。譬如说Chechaka长刀,当然通常将其归于高加索,但土耳其帝国也统治了高加索的大部分,帝国境内也有不少高加索人及其兵器的使用者,然而在分类上个人认为还是应遵循兵器的主要出处,并与世界对东方古兵器的分类同步较合适。此外,除了限于篇幅的范围,由于15世纪以前对于突厥人所用的兵器,以目前的研究与各国收藏都还不足以确立,所以我们将仅就15世纪以后鄂图曼帝国的长、短刀两种冷兵器作介绍,其他各种常见的兵器如:斧头、标枪、弓箭、长矛或盾牌等,将俟未来有机会再与大家共同分享。

土耳其长刀:
  鄂图曼帝国所使用的长刀大致可分为:Kilich、Shamshir、Pala三种长刀及Yatağan腰刀。

Kilich长刀:
  此种长刀流传甚久,最早应来自中亚帖木儿帝国前后的时代。与土耳其的Kilich长刀相较,帖木儿时代的长刀较长且弯曲的弧度较小,土耳其的Kilich则较为弯曲且较短些。就现存于世的藏品来说,Kilich长刀最早的大约出现在十六世纪前后;土耳其的托普卡皮(Topkapi)皇宫博物馆中,就有几把属于十六世纪的藏品,其他更早期的则应属于帖木儿时代的产物了。
  Kilich长刀刀型弯曲,钢质品质不一,若刀刃为大马士革花纹钢时,则甚为优美。全刀的装饰华丽,常镶嵌金质阿拉伯文饰,也常用宝石加以装饰。过去土耳其人认为宝石不仅是用来装饰而已,同时也具有保平安的意义。镶嵌的金质阿拉伯文饰,有时是圆章形式,有时则是长条形状,里面的内容则为可兰经文或传奇故事的诗文、制刀者的姓名、制造的地点及年代等等;镶嵌所用的文字通常以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字优美的草书写成。
  刀柄部份,大多是以两片水牛角固定,柄头做成古时手枪型式之圆头型;护手成十字形,其上也常见以花草纹的金质或银质浮刻装饰。此种刀柄的形状,在过去欧洲通常被称之为「马木留克刀柄」,可能是因为当时是由拿破仑征服埃及及叙利亚时所见携回欧洲而来的。此外,在其邻近的地区,如巴尔干半岛、希腊或阿尔巴尼亚等所用之Kilich长刀,刀柄则又不尽相同,常可作为辨别其出处的方法。
  在安那托力亚地区,有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舞蹈,只见半杂耍半战斗式的舞者,右手持Kilich,左手持名为Kalkan(意即盾甲)的圆形小盾牌随着音乐与鼓声的节奏舞动,风味强烈激越。

Pala长刀:
  Pala(德文的palasch和英文的cutlass亦源于此字)长刀乙字,在土耳其文中的意思即为长形弯刀;后来俄国称为Palache的长刀,却不是同样形式的长刀。
  Pala长刀较Kilich长刀为短,宽度则较大;刀身通常较为沉重弯曲,刀背宽厚,近刀尖三分之一处则做大角度向外弯出,且刀背部份开锋并加宽了许多, 也因此使其全刀之重心大幅向前移,而有利于除了像Kilich长刀使用时的割、刺之外,还适合于砍劈。 Pala的钢质通常极佳,为漂亮的黑色大马士革花纹钢。全刀的装饰在十九世纪以前的制品通常十分华丽,近柄处常有花草纹或棕叶形的浮饰,并有圆章形或长条形内书阿拉伯文可兰经章句或苏丹王书法的金质镶嵌。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Pala长刀乃是十七世纪改良自Kilich长刀。世界上也有不少长刀类似于Pala的型制,但唯有鄂图曼帝国所属领土中的Pala,才算真正的Pala长刀。十八世纪末拿破仑攻占埃及期间,法军的将领们对此类长刀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事实上,此类长型弯刀在使用时,就如同锯子配上榔头的作用,加上大马士革花纹钢的特性,因而特别锋利。比如我们以法国的马木留克军团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骆驼兵团指挥官Colbert将军的记述为例,『配备着Pala长刀的骑兵,对我军所造成的伤害可谓十分惊人;他们或是将刀前伸,靠着马匹的冲力和手的力量刺入敌人的身体,或是突然将刀向后拉,借着本身的速度,以切割的方式造成敌人可怖的伤口。第七轻骑兵团与其接触时,甚至有的士兵被此长刀丝毫不差地一刀拦腰斩断;据称鄂图曼帝国的将领曾一刀将一头小公牛切成两半…。 』『马木留克人通常在习兵室练习刀法;习者一脚前一脚后,将刀高举过头,迅速地向对角线下方砍割;反覆不断地练习此动作,直到十分娴熟为止。之后,使两个人各抓着一条轻柔宽大的纱巾的两个角,然后上下摆动,直到整条纱巾吃足了风,在向上摆动的同时,两人同时放手,只见纱巾轻轻地飘浮于空中;此时,习刀者迅速地举刀过头,自对角线朝纱巾一带,若此人的刀法确已纯熟,则只见纱巾散为两半,轻轻毫无滞碍地飘落至地面。 』

Shamshir长刀:
  几乎所有的鄂图曼土耳其人也使用波斯人所制的Shamshir长刀,只是有时会将其握柄改为土耳其型式罢了。 Shamshir长刀主要为波斯人所用,由于波斯武士较为传统,对于新式武器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排斥心理。所以,两大帝国的争战中,由于土耳其人大量接受火器及枪枝的使用,因此常是战胜的一方。直到波斯阿拔斯朝代时,阿拔斯大帝除了其卓越的领导外,也接用新式的火器,波斯才渐渐地扳回一城,重新收复许多旧有的领土。土耳其人在战争中掳获或是请波斯刀匠打造的Shamshir长刀不少,我们在判别何者属于土耳其人所用的Shamshir长刀并不难。因为,土耳人通常会将波斯长刀的刀柄及刀鞘改装成土耳其型式,也就是说刀柄及刀鞘部分都如同Kilich或Pala长刀型制,刀刃部分还会再以金或银加以镶嵌各种图文,如同前者两种长刀一样。

Yatağan腰刀:
  Yatağan腰刀过去在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欧洲部份的领土,如巴尔干半岛及土耳其本土使用最为普遍。 Yatağan的名称来自土耳其文,有时在巴尔干等地区也被称之为Handjar或Khandjar。它的佩带方式是斜插于腰际土耳其式的宽腰带内,与阿富汗的开伯尔长刀或日本刀的佩带方式雷同,而非一般长刀是以刀带挂在身体侧面的。
  此种腰刀的长度大多短于长形弯刀,刀形也十分奇特,说来好似尼泊尔苦克励短刀(kukris)的拉长型。此种刀型的起源非常早,根据西方刀剑专家的研究可能来自于北亚游牧民族的斯基泰人(Scythians),过去也曾普遍地为古代的希腊人及马其顿人所使用,并曾在伊比利半岛及法国的麦洛林王朝的墓穴中被发现。走访土耳其时,参观了位于安卡拉首都附近的米达斯(Midas,希腊神话中点石成金的国王,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陵墓及其博物馆,就发现其中有数件青铜小刀即作Yatağan腰刀型式的造型。然而,我们从同为突厥人组成的中亚国家中,却未发现使用Yatağan腰刀的情形来看,此种在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境内普遍使用的腰刀,很可能是突厥民族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之后,采用了当地希腊移民后裔的兵器转变而来。
  Yatağan腰刀的刀刃部份大部分为平面钢质或焊接花纹钢居多,大马士革花纹钢较为罕见,价值亦高得多;刀背平直并渐向刀尖方向下曲,刀刃开口在下方,近刀背处常有细血槽一条,刀刃上装饰,依品级之不同,常有不同的金、银镶嵌装饰,有时我们可依其铭文章句的记载,得知其制作的时间、刀匠的名字或使用者的名字等资料。

土耳其的短刀——
  除了以上四种属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长刀外,在帝国统治的范围内,各自也使用不同型式的短刀,主要是以下面数种最为普遍:

Bichak短刀:
  Bichak短刀型式几乎像是Yatağan腰刀的缩小版,故又称为小Yatağan;刀刃为单刃且大多都为平面钢,花纹钢制成者较少;刀柄及刀鞘部份多以银质制作,其上常雕有花卉、伊斯兰及土耳其特有的一些纹饰。使用此型短刀的地区,亦多为土耳其本土及东欧及巴尔干半岛一带。

Jembiya短刀:
  土耳其此种型制的Jembiya短刀为双刃开锋(图22),但与一般人所较熟悉的阿拉伯式的Jembiya短刀不同。土耳其的Jembiya短刀长度较长、刀型微曲、刀刃中线部分有中脊,以强化使用时的威力,较阿拉伯人所用的更为精良;刀柄部分呈「工」字型,通常都是银质制成的居多,有时则再将银质刀柄镀金;刀刃的钢质则经常为优质的灰色大马士革钢。与Bichak短刀相较,Jembiya的外鞘通常没有太多的雕花或纹饰。使用此型短刀的地区,也多为土耳其本土及东欧及巴尔干半岛一带,属于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区与北非地方,通常则用不同型制的短刀。

阿拉伯式Jembiya短刀:
  此种广泛使用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阿拉伯人为主的地区,其型制十分容易辨识,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所用短刀,就是双刃开锋的阿拉伯Jembiya。短刀入鞘时,全刀呈一「J」字型。刀柄常用水牛角或全银包覆;刀刃短小中间也有一凸起的中脊,钢质通常为平面钢或白钢;刀鞘常使用大量的银质掐丝缠绕的作工,有时甚为繁复,为各地区所用的仍有些差异。从过去直到今日,在许多阿拉伯地区,如叶门一带仍视其为成年礼后佩带的标志。一般来说,此种刀在收藏家的眼中评价不高,但有些属于阿拉伯王室所用的,仍有相当精致的做工与用料。
  从研究伊斯兰各国刀剑的历程中,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单独形成或创造的。不论古今中外,刀剑这种主要的冷兵器的型制与制造科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国最高科技能力及社会财富的表征。也不论中外,任何某一社会阶层使用的所有器物中,刀剑的制造成本与价值也是最高的。比如乾隆的大阅佩刀制作之费工费时与相关成本,相较于同期的顶级官窑瓷器是丝毫不逊色的。此外,刀剑之中所含有的文化交流讯息亦是极其丰富,但相关研究却经常是付之阙如,亟待有志者共同研究探索。研究他国文明之际,其实就是在开辟对自我文明寻根探源的另一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