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心斋-古董兵器研究修复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0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刀天下—— 神秘,悠远,锋利的兵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5 14:5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藏刀天下
—— 神秘,悠远,锋利的兵器
龚剑(不戒)/文
编者按: 对于西藏,一般人的印象都是风景优美,藏传佛教神秘,经济落后,手工艺品精致,其实,在西藏,对于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冷兵器爱好者来说,有一样东西最值得向往,那就是藏刀,一种神秘,犀利的利器。该文作者曾常年生活在藏区,对于藏刀有相当的研究,本身既是冷兵器收藏家,相信此文对于想了解藏刀的人,大有脾益。
藏刀的历史沿革
藏族生活在我国西部藏、甘、青、川、滇等地,是一个强悍尚武,有着悠久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民族。
公元7世纪初,唐朝建立统一政权,在西藏高原,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松赞干布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政权——吐蕃王朝。松赞干布重视与唐朝的往来,先后两次派遣大臣赴唐请婚。当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王除陪嫁大量珍宝外,还以典籍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和大量工匠等作为嫁妆,其中即包括冶炼师和刀剑工匠。这些工匠带来的先进技术,对吐蕃冷兵器制造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松赞干布图片)
藏族冷兵器是在盛唐的影响之下奠定其基本形制的。从藏族长刀来看,其造型大多脱胎于唐刀(藏刀继承并保留了唐刀的直刃、单锋、圆弧刀尖,刀背起脊线、复合锻造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刀上也有体现,所以唐刀是藏刀和日本刀共同的鼻祖),由于藏族后来没有和中原地区发生大的战争冲突,也未受到强敌入侵,在兵器形制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外来影响,基本保持了古时的风韵。(唐朝塑像)
藏族的钢铁工艺随着日常生活用具的需求和大量生产工具的生产需求而发展的,而宗教艺术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藏区金属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属冶炼、锻造、加工、雕刻工艺。藏族金属工艺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吐蕃传说中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古代藏族社会就进入了铜器和铁器并用的时期。早在聂赤赞普统治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矛、盾、销甲等武器。到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赤聂松赞时期,金属冶炼和加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能从矿石冶炼中提取银、铜、铁等金属,制作矛、盾、剑、刀等武器,而且还能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设铁桥(从最新的考古资料——青藏铁路沿线的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在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境内的嘎冲村发现铁渣遗迹,说明在距今日3000年前,藏族人民就开始了钢铁的冶炼。)
藏区铁矿丰富,但是现有的资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唐朝至宋朝时期藏族铁矿开采的纪录,但宋朝《梦溪笔谈.青唐录》中比较详细的记载了藏族一些冷兵器制造的情况:青堂羌(藏族为羌族一支,藏族又分许多支系)善锻造铁甲,铁甲颜色青黑,莹彻发亮,用麝皮绳将铁甲片穿在一起,柔薄而极具韧性。镇戎军有一付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用强弩在五十步外射之不能入。曾有一箭贯扎,却是射在铁片之间的空隙处;而且被铁片挂的卷刃。《梦溪笔谈.青唐录》还记载了藏族的锻甲方法,刚锻造时铁甲很厚,不用火而冷锻,锻到比原厚少三分之二乃成。铁甲未端许不锻,宛如瘊子。可以以此验未锻打时的厚薄。时人称其为“瘊子甲”。(甲胄图片)
利用金属的冷变形以提高该金属硬度和韧性,是硬化金属的重要方法,藏族在宋朝时期的冷锻技术非常先进和科学,说明吐蕃匠人充分掌握了冷锻技术和精湛的冶炼技术,相信同时期的兵器制造也是非常精良的。由于和宋朝之间交往频繁,藏族的冷兵器也学习了宋朝的特点,在藏刀上首先学习采用了宋剑一样的大型如意云首,这样的云首造型一直保留到今天,同样藏族的长矛也充分学习了宋制长矛,其中某些特点保留至今。
形制特点
藏刀在藏语中被称为“番直”或者“直”。其在西藏已有千年历史,早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吐蕃部落就掌握了铜、铁、银的冶炼技术并开始锻打腰刀。
《汉藏史籍》上篇“土蕃王之王统”“刀剑在吐蕃传布的情况”两节中对其不同品种的藏族冷兵器上的纹路和特性有详细的描述:“刀剑的种类分尚玛(汉人的刀剑,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区的刀剑,柄和尖一样宽,寓意像松树的叶子;)、呼拍(蒙古人的刀剑,刀剑有闪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鹏追逐的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剑,闪射白光,寓意像浸湿的白杨树枝;)、甲热(甲域洛扎地区的刀剑,雄劲锋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类。”《汉藏史籍》成书在明朝早期,说明在宋元时期藏族的刀剑锻造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流派,并且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这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上不多见的,笔者常年在藏区收集收藏藏族冷兵器,收藏的藏族冷兵器经过对纹饰、锻造、装具等不同的特点的分析,和史籍上记载的内容相会对比,发现藏族的冷兵器基本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描述的实物。
长刀特点:(腰刀和短刀)
藏刀中的长刀刀刃主要特点:刀身长直,单面开锋(个别区域使用双面开锋),刀尖呈半弧型,刀背上隆起脊线,贯穿整个刀身,刀无血槽,刀刃锻造都采取复合锻造方式,钢和铁锻造在一起,使刀刃锋利坚硬,刀身坚韧有弹性(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男子横卧在藏刀上,刀弯曲15度,仍能迅速复原,可见锻造之精良),有些刀刃的锻造过程中加入白银、响铜等多种金属,少量的藏刀也使用刀刃夹钢技术,但是数量很稀少,也许是因为高原炼钢更加不易的原因,复合锻造的刀在阳光下刀身会呈现出银色流水一样的波浪纹路,刀刃经过动物尿液和脂肪淬火后坚硬无比,异常锋利。
藏刀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仍然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兵器的特点,从外形到刀刃的锻造上千年变化不大,主要和藏族在宋以后很少发生大规模对外战争有关,所以藏族冷兵器可以说是兵器历史上的活化石。从典籍中和笔者收藏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刀刃锻造的流派不同,以下用图片说明:
流水:(图片)
阴阳铁:(图片)
旋焊:(图片)
长刀手柄主要特点:长刀多用木柄,手柄上的护手根据职位的不同、区域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制,有采用圆盘护手,有采用莲花护手,有采用折沿护手,材料上有铁制也有铜制,铁制零件大都采取错金和错银工艺,手柄柄头的造型采用如意云头的造型,实际上是唐宝相花的变形,上面都会镶嵌珊瑚做为装饰,藏刀的云头如意刀首更加接近宋剑造型。手柄包裹皮革,最高级别的手柄包裹珍珠鱼皮。护手形制的不同代表的阶级不同,土司佩刀、藏族军制中如本、代本、甲本,定本、头人、牧民佩刀形制有严格的区分。
刀鞘主要特点:刀鞘都取木制,外包皮革,最上乘包人皮、象皮,上乘包“谷子皮(一种已经失传的藏族制皮工艺,处理成形的皮革表面呈现一颗一颗谷粒状突起)”,中乘包鹿皮,普通包牛皮;木鞘外包铁制零件,高级配刀类型类似中原刀有鞘口、悬挂提梁、鞘尾,零件采取镂空雕刻错金卷草纹,卷草纹饰来自“唐草”(唐代工艺),藏语叫:“甘青”。鞘口和鞘尾绘镂空错金的宝相花图案。普通腰刀采用铁包边包鞘,铁包边侧面错银万字纹,正面错金。错金必须将金熔化,冷却成片,加工成丝,掺以水银等,盛入研钵研成粉状稠液才能使用。将镀金物清洁洗净后,涂上一层水银,才能上镀金汁,然后在火上烘烤,进行磨光。这种方法在元代传入内地。元代大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元朝经世大典·工典》中将这种镀金方法称之为“西番水镀砑金”。镀完金后上红,使金色光亮夺目,光彩照人,富丽堂皇。
短刀特点
藏族短刀特点:短刀一般是生活用刀,主要是吃饭时候使用,短刀刀刃也是复合锻造,手柄多使用牛角,刀刃也会呈现美丽的锻造花纹,刀鞘会采取全银或者全错金工艺,镶嵌珊瑚和松石做装饰,短刀往往制作更加精细和华美。
藏刀从古至今都是藏族人民的伙伴,从生活的使用例如:吃饭、皮革整理、屠宰等等都离不开刀的使用,这个时候使用都是短刀为主;宗教集会时候佩带精美的长刀,因为精美的长刀是藏族男子体现英武、豪迈、财富的象征,是藏族汉子最引以为骄傲的事情;重要的佛事活动和聚会的时候,要佩带出自己最好的腰刀,藏族同胞对藏刀的崇敬和尊重带有比较强烈的宗教情绪,有时会把随身的佩刀供奉在寺庙,藏区修建白塔的时候,大多都要把藏刀埋藏在下面,代表威武的神会把一切邪魔外道镇压。
同时藏族的长刀也是战争的主要武器,一个武士最基本的武器就是长矛和藏刀,藏刀锻造出来以后都要精心研磨,研磨好了之后要试刀,好的藏刀可以轻松的砍掉一个牦牛的头,也是藏刀锻造师检验自己的作品的方式。古藏军队没有步兵,所以藏刀在战场只是作为骑兵用刀,由于藏刀刀背厚重、刀刃锋利无比,虽然是直刃,但借助于战马的冲击力,平推过去,也可在混战中轻易斩下敌人头颅。藏族兵制缺少步军,所以藏民未能产生一如中原大地那样的技击,但在藏传佛教密宗盛行的林芝地区,有一些高僧有特殊的修炼功夫,并辅之以咒语,只不过这些功夫都是徒手的技击,并不使用藏刀。古代藏人通常采用的战术颇似于古罗马时期的战斗,即双方对阵时,先射箭进行远程射杀,紧接着投掷锋利的藏制长矛,然后才拔刀相向(长矛这样的作战方式在日本也能看见,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有比较明确的表现。)。 另外,藏刀有作为祭祀特殊的用途,可以用来祭祀祖先的战功,而在双方言和时,将刀封存于专门建成的庙宇,表示永久修好,再不言战事。笔者收藏的藏刀中有的还在刀刃上雕刻铭文,以记载藏刀的使用者和战斗历史,这些铭文对藏刀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藏刀的战史(藏族古代武士)
在战斗的过程中,藏族长刀非常出色。1904年1月,英军入侵西藏,著名的”江孜保卫战“中,藏族人民体现出非凡的战斗勇气和决心,现在的南尼寺珍藏着一把贡布刀"梅朵",刀的主人名叫阿达尼玛扎巴,他和弟弟率领贡布民团在南尼寺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战斗中,英军炮兵指挥官扎聂萨海连人带枪被"梅朵"劈成两半,15名英兵被砍死。英军医生感慨:"西藏人的英勇举世无双。"
《汶川县志》,据县志记载: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藏族,汶川县三江乡人,与大金土司阿木穰(千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下半年,受清政府调遣去浙江宁波前线抗击英国侵略军,他们各带领近千士兵,历时3个月始抵达浙江。据《浙江鸦片战争史料》记载:“金川八角碉屯土司阿木穰,在宁波西门拒敌,其部下最为骁勇,善用鸟枪,击人于百步之外,无不中者。乃自军中有不许轻易用炮之令,并鸟枪亦不携带,只以短兵器接战。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打掉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使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宁波市志》记载:“次日,英军装尸5船退往宁波、运尸定海。”英人自己也承认“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使他们在一个月后作出撤出宁波的决定。
藏族勇士用自己的钢刀抵抗着侵略者,用原始的武器抵抗着炮利船坚的英国侵略者,藏族武士用鲜血和勇气书写了冷兵器最后的英勇。笔者收藏有一只瓦寺土司佩刀,制作精美异常,刀刃强悍无比,每次抚摸都会感慨万千,深为那些藏族英雄的精神所震撼。(瓦寺刀)
结束语
世界上公认四大名刃中没有中国刀,这样的原因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中国春秋以后的统治者抑武扬文,秦销天下之兵铸铜人十二,再经过宋以后的义理天下,中国已经丧失了春秋之时爱武习文的社会风气,使武备文化基本属于中断,满清时期对明朝以前的武备文字, 如《武经总要》、《武备志》《纪效新书》皆列为禁书,所以每当大的战争和动乱结束后,那些承载武士英勇的冷兵器也随着主人的逝去而消亡,中国那些精美的冷兵器也就没有堂堂的走入世界的舞台。从现在流传下来的的藏族兵器中也只能窥视当年中华武备一丝的豪情和骄傲。
藏族长刀是藏武备冷兵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雪域高原藏族工匠高超工艺技巧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中原地区古代兵器的活化石,从其许多细节中都可以寻觅到中国古代兵器演化过程的遗迹,我们通过对藏族兵器发展史的鉴赏和研究,深度的发掘中国古代兵器的精美。
2#
发表于 2009-10-5 21:00:37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
3#
发表于 2009-10-6 12:43:37 | 只看该作者
好資料.收藏了
4#
发表于 2009-11-27 12:11:21 | 只看该作者
有图就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涤心斋古武备 ( 冀ICP备2021002448号 )

GMT+8, 2024-4-27 19:36 , Processed in 0.126405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04-2015 www.dixinzh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